一、《罗塞塔》(1999年)
导演:达内兄弟
国别:比利时、法国
电影评分:8.5分
本片以精妙的内容构思加极具风格化的长镜头调度技巧,用手持摄像,以自然光效和贴近人物跟拍的手法,呈现出了雷霆万钧般的影像质感与非凡的艺术感染力。影片通过描述17岁少女罗塞塔的艰难生活——她与酗酒、卖淫来逃避现实的母亲的矛盾与抗争;她蜗居在破旧的房车营地靠打零工勉强维生,执着于寻找一份“正常的工作”来企图摆脱贫困和堕落环境的努力——探讨社会边缘人的生存困境、贫困对人的压迫,以及个体在困境中的挣扎与道德选择。以及对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剥削的批判。
罗塞塔拒绝成为“像母亲一样的人”,却在求生过程中重复了暴力(告发里奎特)与冷漠(对母亲见死不救)。影片结局未给出救赎,罗塞塔推着煤气罐的意象暗示她始终困在“奔跑—跌倒—再奔跑”的循环中,暗喻底层阶级的结构性困境。电影以冷峻的镜头语言和极简的叙事结构,撕开了资本主义社会秩序下底层生存的残酷真相,同时在人性深渊中投下一束解剖刀般的光。达内兄弟通过罗塞塔这一角色,不仅呈现了个体在结构性压迫中的异化与挣扎,更揭示了社会系统如何将“人性”扭曲为生存本能的暴力工具。
二、《维拉·德雷克》(2004年)
导演:迈克.李
国别:英国、法国
电影评分:8分
上个世纪50年代的英国伦敦,中年妇女维拉·德雷克与家人过着平淡而幸福的生活。维拉·德雷克为人热情而善良,与丈夫斯坦关系亲密,两个已经成年的孩子也十分喜欢自己的母亲,维拉还细心地照顾年迈的母亲和有病的邻居。而在她女儿的订婚宴上,正当一家人沉浸在温馨而欢快的气氛中时,警察却突然找上门来并逮捕了维拉·德雷克。多年来,维拉自以为的一项热心之举将使她不得不面临着牢狱之灾。
本片的主题表达极具性别反思与社会批判意义,在影片所描述的男权社会中,许多女性在意外或者被迫怀孕后,面临着社会、家庭、传统的道德伦理等多重维度的压迫与审判。维拉·德雷克出于助人的立场帮助这些女性堕胎,但这种行为却触犯法律并使一些女性因此生命和健康受到伤害,而维拉本人在年轻时也是受男性侵犯而被迫堕胎的受害者。影片用细腻的笔触、动人的表演和尖锐而深刻的主题呈现,表达出对于失衡的性别不公的抨击,和对于践踏和无视女性权益的道德与法律的批判与拷问。
三、《罪与罚》(1983年)
导演:阿基·考里斯马基
国别:芬兰
电影评分:7分
本片改编自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同名小说,是导演阿基·考里斯马基的长片处女作。讲述了在当代的芬兰社会,一个曾经学过法律的屠宰场工人,在发现三年前酒驾撞死自己未婚妻的肇事者后,上门用手枪杀死对方。并在随后与警察的调查过程中,与一名目睹他杀人的女子彼此产生情感,并在善与恶、认罪与逃匿、秩序与自我欲望之间矛盾选择的故事。
尽管影片将小说的时代背景改到了当下社会,但整部影片的核心主题依然与原小说较为契合,人性内在的特性和社会秩序与个体自我中的冲突与矛盾,似乎是人类较为永恒的话题,并不因年代的变迁而有所改变。在影像表现力方面,虽然是导演的首部作品,但冷峻而疏离的画风与场景氛围营造,已然展示出考里斯马基非凡的导演天赋与影像才华。
四、《坐稳车,泰欣娜》(1994年)
导演:阿基·考里斯马基
国别:芬兰
电影评分:7分
本片为喜剧公路片题材,影片讲述了青年裁缝瓦尔特趁着母亲不备将其锁进屋子,然后偷了母亲的钱后与一个汽车维修工雷诺一同驾车兜风,在路上遇见了来旅游的两位女性后,四人结伴而行开启一段旅程的故事。在考里斯马基惯有的冷幽默基调下,沉默寡言的两个男人和随心所欲的两个女人产生许多戏剧冲突。他们一起住店,一起听摇滚音乐会,折腾许久以后,瓦尔特决定回家,回家后他若无其事地坐回缝纫机边继续他的裁缝生涯,仿佛一切未曾发生过。
在这部带有一定的影像实验性质的作品中,考里斯马基标志性的极简对白、冷面幽默和复古氛围贯穿全片。故事围绕两个中年男人的偶然旅程展开,通过荒诞的遭遇展现人际关系的疏离与温情。影片不仅情节紧凑、节奏明快、剧情幽默,在黑白色调下极度锐化的画面风格同样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光线的极度反差与男主在家中和旅程中截然不同的情绪状态似乎形成了某种呼应,不禁令人遐想到男主这次荒诞的旅程,或许只是一个普通人在由资本主导的工业体系与社会秩序下的一次精神臆想。
五、《希望的另一面》(2017年)
导演:阿基·考里斯马基
国别:芬兰
电影评分:8分
由于家乡叙利亚的战乱,青年哈立德与娃娃失散后偷渡到芬兰寻求庇护。在难民申请被拒后他逃出收容中心,流落赫尔辛基街头。期间在街头他遭遇了种族主义者的暴力袭击,但在餐馆老板维克斯特伦的帮助下,他逐渐开始了相对稳定的生活并与妹妹重聚。而餐馆老板维克斯特伦原本是生活平淡乏味的小商人,在卖掉所有财产并在赌场赢得一笔钱后他接手了这家餐饮,在帮助哈立德的过程中,维克斯特伦也找到了新的人生意义。
《希望的另一面》延续了考里斯马基对社会边缘人的关注,以双线叙事将难民危机与普通芬兰人的生活交织,探讨了同情、团结与希望。尽管主题沉重,但导演在表达了对国家机器的冷酷和对欧洲排外势力的批判的同时,更是用冷幽默和温暖的人性描写让影片充满力量,暗示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人与人之间的善意仍能带来光明。作为“难民三部曲”之一,这部电影不仅是关于难民的故事,更是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叩问:我们该如何对待那些失去家园的人?
六、《杨贵妃》(1955年)
导演:沟口健二
国别:沟口健二
电影评分:7分
本片是由日本大映株式会社与香港邵氏兄弟公司电影公司合作拍摄的一部历史剧,同时也是导演沟口健二执导生涯拍摄的唯一一部彩色电影。片中的故事情节与主要人物塑较为忠于历史典故,细腻而生动地呈现了在权力欲望的主导下,宫廷内外复杂激烈的政治斗争。同时唐玄宗与爱妃杨玉环的爱情悲剧,表达了在权力斗争的政治漩涡中,纯真爱情的不可获得性。
尽管本片的影像构图、场面调试与摄像机移动技巧,依旧显示出沟口健二非凡的导演才华与大师级的电影语言能力。但不得不说,跨越国度和文化隔膜的艺术表达,确实存在着巨大的难度与挑战。影片中的室内装设与陈设以及人物的服装装饰显得过于简单、轻佻,所呈现出的视觉效果很难准确而生动地呈现出皇宫的威严与中国封建权力制度的强大和根深蒂固。与沟口健二这位电影大师的一些经典前作相比,本片在总体质量与艺术水准方面似乎显得稍逊一筹。
七、《一诺千金》(1996年)
导演:达内兄弟
国别:比利时
电影评分:7.5分
影片围绕15岁少年伊戈尔的成长困境展开。他的父亲罗杰经营非法劳工生意,剥削来自非洲、东欧的移民工人。当一名非洲工人阿米杜在工地事故中濒死时,伊戈尔向他承诺照顾其妻儿。当父亲罗杰藏匿起阿米杜的尸体,并用各种手段企图逼走阿米杜的妻子阿西塔时。这一“诺言”成为撕裂父子关系的导火索,并使伊戈尔被迫直面忠于父亲和坚持正义的道德深渊。
达内兄弟摒弃传统情节剧的煽情手法,以极简的叙事结构和纪录片式的观察视角,让道德困境在细节中自然浮现。本片的艺术价值远超一部“移民题材电影”,它通过一个少年的道德觉醒,撕开了全球化经济华丽外袍下的脓疮,同时拒绝提供廉价的希望。伊戈尔的承诺或许无法改变系统,但他选择站在人性的一面,已是对黑暗最有力的反抗。达内兄弟以此片证明:现实主义的力量不在于展示苦难,而在于在苦难中捕捉人性闪烁的微光。这种微光,正是电影作为艺术存在的终极意义。